精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精神分析诊断113抑郁者的防御和适应机 [复制链接]

1#

心理咨询

考试音频

历年真题

在线书籍

催眠教程

释梦教程

绘画治疗

精神分析

11.3抑郁者的防御和适应机制

望文生义,内摄型抑郁者使用得最多的防御显然是内摄。理解这一防御机制的运作将有利于临床上减轻抑郁者的痛苦,修正他们的抑郁倾向。随着精神分析临床治疗的发展,人们开始用向内攻击和向外攻击这样简便的概念来表述防御的内在机制,逐渐代替了弗洛伊德早期形容为“哀伤与忧郁”(a)和Abraham()形容为抑郁者的“对丧失重要客体的认同”。分析治疗开始强调内外整合与抑郁之间的关系时(Bibring,;Blatt,;Jacobson,)Klein,;Rado,),对抑郁者防御机制的理解,无疑会极大增强针对抑郁治疗的疗效。

在治疗内摄型抑郁患者时,治疗师往往是在和他们的内化客体对话。若来访者说,“这一定是因为我太自私,治疗师可以问,“谁说的?”他会回答,“我妈说的”(或是爸爸、祖父母、哥哥姐姐,或是其他任何内摄的批判者)。治疗师仿佛是在和幽灵对话,为了保证治疗效果,就不得不先行“驱魔”。上述案例中,抑郁者是潜意识地对早年所爱客体的令人厌恶的特质进行内化一内摄。这些客体的优良品质可能在抑郁者的意识层面已被仿效,而其负面特征则被他们潜意识地感知为自身的缺陷(Klein,),

如同我在第二章所言,来访者的内化客体即使并无敌对、挑剔或渎职的特征(尽管这种特征十分普遍,会给心理治疗带来额外负担),来访者也会如此感知并内化这些特质。如果某位深爱孩子的父亲不得不额外加班来平衡收支,或是忽然被调外地,再或突然罹患重病。孩子都会感到原先慈爱的父亲离他而去,继而产生怨恨,但又难抵对父爱的渴望,并为自己没能珍惜父亲曾经的陪伴而深深自责。孩子进一步将这些情绪投射到离开他们的客体身上,想象他们是因为愤恨自己才毅然离去。这些想象会令孩子痛苦难忍,加之盼望与所爱客体重修旧好,因此儿童会潜意识地确信,只有改变自己的错误,才能改变所有的一切。

孩子可能会一方面将丧失的客体理想化,一方面将所有针对他们的负性情感转移到自己身上,因此深深陷入创伤体验或早年丧失造成的内疚痛苦之中。这类抑郁驱力十分常见,它导致儿童自认为罪孽深重,遭人唾弃。因此他们竭力掩饰自己的缺点,以免再次遭人抛弃。读者可以观察到,这一过程与转向内部的愤怒大同小异,它也能够说明为何有些人惯用这种方式处理自己的愤怒和敌意。如果个体认为是自己的过失导致所爱客体离去,那么所爱客体应该是无可挑剔的。因此我们可以理解,抑郁者很难向他人表达敌意与批评,他们若与冷漠自私或有暴力倾向的同伴生活在一起,只会相信自己需要做得足够好,才能避免招致对方的暴虐。

自我攻击(A.Freud,;Laughlin,)是与内摄型抑郁密切相关的一种防御机制,也是个体在抑郁驱力影响下产生的差强人意的应对方式。内摄这一概念意味着:客体丧失带来的自我不完整感,使个体通过吸纳丧失客体来填补自我,也包括同时吸纳对丧失客体排斥的部分(丧失客体造成的痛苦体验或恶劣心境)。攻击自我可以有效降低焦虑,尤其是与丧失客体的分离焦虑,将对丧失客体的排斥和愤怒转向自己,可以有效降低被丧失客体抛弃的可能。这样不仅安全,同时还能增强自己的力量感一假使错在于我,那么我就能改变错误而扭转困境。

儿童需要依赖他人才能存活。如果他们必须依赖的客体并不可靠或不怀好意,儿童就必须在接受现实和否认现实之间做出选择。若选择接受,可能会因此而觉得生活空虚而无意义,长期陷入缺憾、渴求、徒劳以及绝望的感觉,这便是情感依赖型抑郁。反之,若因为无法生活在恐惧之中而选择否认,就只能将抱怨指向自身,然后期待通过独善其身来改变命运。即认为:如果能够足够优秀、斩尽私念、克己奉公,生活就能柳暗花明(Fairbairn,)。这便是内摄型抑郁。临床经验表明,人们大多倾向于选择毫无理由的自责(否认),而不愿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接受)。内摄型抑郁者情绪悲戚,但这种悲戚却饱含力量;而情感依附型抑郁者却凄凉被动,逆来顺受。

理想化也是抑郁者的一种重要防御机制。由于他们的自尊感已在长期的消极体验(内心空虚或暗自神伤)中被消磨殆尽,自然对他人的敬仰油然而生。他们总是抬举别人,然后自惭形秽,用追随理想客体来填补自身缺憾,同时又感到与理想客体相形见绌,如此循环往复。这种理想化与自恋者的理想化有所不同,抑郁者的理想化关乎道德,而非地位或权势。

进群学习,请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